做精“書店+”文章 守住城市“文化燈塔”
杭州純真年代書吧楊柳郡店,決定在7月31日結束營業了,很多粉絲為此惋惜不已。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,實體書店生存與發展壓力重重。高租金與運營成本的負擔、電商與數字閱讀的沖擊、大眾閱讀習慣與消費模式的改變等等,都有可能成為“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實體書店被譽為城市的“文化燈塔”,要守住“燈塔”長明,就要做精“書店+”文章,主動走到群眾身邊去,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里。
走到群眾身邊去,要明確書店自身定位。書店走進社區、醫院、博物館等,走到群眾目之所及處,能一點點增加在人們心中的分量。杭州的曉風書屋深耕在地文化,只為讓杭州讀書人都有一個家門口的最美文化站。溫州的無料書鋪核心定位是文化社區、各種各樣話題與IP的發生場,致力于有趣人文生活。為社區定制文化活動、推薦書單、提供交流場域,使書店成為同好聚會交流的首選地。
走進人們的生活日常,就要依托書店的文化屬性和文化特長,加進各種可能。
比如項目扶持。今年浙江省安排約200萬元作為政府向實體書店購買閱讀服務項目的扶持資金,實行專款專用,用于實體書店開展全民閱讀服務。這項工作已經持續開展多年,去年有19家書店獲得10萬—12萬元的支持。政府購買閱讀,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書店活動運營的成本,可有效緩解生存壓力。
比如名家資源。純真年代書吧的楊柳郡店雖即將謝幕,但寶石山店已經開了25年。這家被譽為“西湖邊的文化客廳”的書店,曾吸引吳曉波、余華、方文山等名人來此做客。“+名家”的背后,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社會影響力的提升、品牌價值的增值,還有社會的認可。
再如特色文旅。今年5月開業的曉風書屋閱見西湖店,通過文旅巴士邀請30名乘客走進余杭看文化鄉村新模樣,讓閱讀有了新表達。書店做文旅能為游客提供差異化的精神消費場景,也能反哺圖書銷售和品牌價值。
可見,書店要學會做加法,推動從圖書售賣場轉向“圖書+文創+餐飲+體驗活動+文旅消費”的多元業態發生場,形成“文化消費生態圈”。書店在提供“慢下來”的沉浸式體驗中,滿足社交互動、精神放松的需求,就有機會成為更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