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香為伴 理想作舟
在學子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,心情都會無比興奮、喜悅,滿是對大學生活的無限向往。而此時,與錄取通知書一起的一本贈書,卻在悄悄訴說,大學不只是學習的開始,更是人生的一次新生。
當一本書作為“見面禮”被鄭重送至新生手中,它所傳達的不僅是一種儀式感,更是一所大學關于育人理念的具象表達。
高校向新生薦書,不僅是一種歡迎方式,更是一種價值引導。而這本來自大學的贈書,往往是一本“厚書”、一本“慢書”,它呼喚青年人停下來——不是為了遠離喧囂,而是為了重新找到方向。它也許是一本講述歷史的書,也許是一份思想的沉淀之作,它們的共同點在于:都承載著大學對學生最真誠的祝愿——希望你不僅擁有知識,還能擁有信念;不僅懂得表達,還能學會思考。
在這個意義上,大學推薦的第一本書,其實也是一堂“無聲的第一課”。它未必安排在課堂中,卻具有長久效力。它不教授方法論,卻能引導價值觀;它不提供標準答案,卻能激發更深層次的問題意識。
更重要的是,一本書并不只是一個人閱讀的開始,也可能是一代人精神共鳴的引線。當越來越多高校將薦書納入迎新傳統,當閱讀再次成為公共話題的核心部分,我們也許能重新理解“大學”這個詞的真正含義——它不只是職業通道,還是一處精神之所。
閱讀的真正價值,從來不是在于知識的積累,而在于人格的生成。一本書所給予的,不只是概念和論斷,更是一種思維方式,一種觀察世界、感知他人、認知自我的能力。而在大學這段歲月中,閱讀將以一種溫潤而持久的方式,持續塑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。
所以,當我們再次看到一本本書隨通知書一同寄出,或許應該更深地體會這其中的分量。這不是一次簡化為“推薦閱讀”的舉動,也不僅是高校形象的展示,而是一次靜水深流的育人表達。它所喚起的,是人們對大學精神內核的重新確認:大學應當是人文與理想的守望者,是信仰與思想的火種培育地。
書香為伴,理想作舟。愿每一位步入大學的青年,都能認真讀完那本大學送出的“第一本書”。哪怕它最初讀起來有些艱深,哪怕它未必立即引起共鳴,那也沒有關系。因為真正重要的閱讀,往往不是一見鐘情,而是一種日久生情。那一頁頁翻過的紙張終將浸入骨髓,成為你日后“風雨不動安如山”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