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牌書店煥新拼的不只是情懷
如今,國內的實體書店拼顏值、拼內涵、拼服務、拼人氣,無論是新開業的,還是有年頭的,都在紛紛煥新,以便適應讀者新的文化需求。
據媒體報道,近日,閉店改造一年有余的上海古籍書店重新向市民敞開大門。筆者從新聞照片上看到,早上8點不到,很多老讀者坐在上海古籍書店門口默默地等待開門。開門后,書架之間人潮洶涌,幾乎插足不進。很多人推著小推車挑選了大量古舊書,有的迫不及待地坐在一旁翻讀起來。
老讀者齊聚老牌書店“嘗鮮”,一方面是對老品牌的敬意,另一方面也是迫不及待要看看“老朋友”的新變化。令人欣喜的是,上海古籍書店不負眾望,讓老牌書店煥發了青春和活力。
1956年5月20日,上海古籍書店誕生在福州路,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最早的專業書店,也是全國目前單體最大的古籍書店。此次重裝,書店希望帶給讀者打開可閱、可聽、可聞、可品、可觸的“五感”沉浸式體驗。書店對古琴譜中《列子御風》一曲進行改編,在優雅的氛圍中也有了自己專屬的背景音樂。僅僅是這一處小變化,可見這家老店對讀者的格外用心。
舉凡老讀者都是有人文情懷的,當看到自己心儀的老牌書店能處處為讀者用心打造閱讀空間,提供閱讀場景,強化閱讀服務,增加閱讀活動,能不從內心由衷地感懷嗎?于是,老讀者與老牌書店的雙向奔赴掀開了新的一頁。
當然,老牌書店的煥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因為煥新不能只是賣場重新裝修、對圖書重新分類,而是要讓公共文化功能更加健全,讓讀者買書、看書得到更完備的體驗。每家老牌書店都應當是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標和文化樞紐站,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,如展覽、講座、沙龍等,促進人與書、人與人的互動,激發城市的文化活力,打造新的文化風景。
上海古籍書店的煥新告訴我們,實體書店一定要以讀者為中心打造消費場景。該店通過5月即將舉辦的讀者系列活動,來提升購書體驗,提高實體書店的服務質量,這無疑會提升讀者的黏性。畢竟,只有從單一商品售賣平臺向具有特色的文化交流場所轉變,才能讓實體書店永遠處于文化消費的前沿陣地,發揮實體空間可觸摸、可感知的作用。
眼下,借助全民閱讀的強勁東風,越來越多的老牌書店走上了煥新之路。煥新是為了擦亮老品牌,整裝再出發。當然,每家老牌書店的文化傳承和讀者定位都不盡相同,但是讓讀者在書店這個文化場域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,都應當是共同的目標。如何給讀者及時提供最好的讀物、最佳的文化活動、最有趣味的文化體驗、最有價值的研討交流,讓人與人、人與書、人與世界連接得更為緊密。這也是老品牌再出發的應有之義。
上海古籍書店老讀者對書店的“不離不棄”也足以說明,讀者不僅僅是在購買書籍,更是在體驗一種文化傳承,享受老品牌的文化浸潤。這種超值的精神享受,正是老牌書店存在的重要價值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