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開明出版傳媒上海論壇聚焦“人工智能與未來出版”主題,眾多專家學者關注—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知識生產邊界
“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屬于作品嗎?”“出版業如何擁抱人工智能?”“未來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?”8月16日,在2024 開明出版傳媒上海論壇現場,眾多專家學者聚焦“人工智能與未來出版”主題,共同探討出版融合發展、出版業態重塑、出版版權保護等熱點內容。其中,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生產與傳播相關話題,專家學者從法律制定、技術變革、文化傳承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分享,為進一步推進出版業融合發展答疑解惑。
建議著作權制度應圍繞作者設計
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,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是否能夠受到《著作權法》保護,成為出版業面臨的關鍵問題。
“人工智能產出的內容是否構成作品,現在是有爭議的?!敝袊鏅鄥f會理事長閻曉宏認為,立法修法要跟著實踐走,人工智能是技術發展以后出現的新問題,在第三次修訂《著作權法》時,人工智能還沒有被廣泛關注,因而在學術研究和討論中,不宜用現行的法律條文來解釋和論證?!半m然以現行《著作權法》衡量,‘作品’是人創作的產物,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尚不構成作品,但從發展的角度看,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應用實踐已遠遠走在前面?!?/p>
“我們對知識生產的倡導、對出版規范的制定,可以塑造知識生產的過程?!鄙虾J蟹▽W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建議,要完善《著作權法》對未來出版的版權保護,堅定不移地保護人類作者的知識生產。“著作權制度應圍繞作者來設計,保護作者對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而享有的權利,而不再以作品作為權利的媒介和載體?!?/p>
推動出版業加速向知識服務轉型
出版業如何擁抱人工智能?對此,中圖科信數智技術(北京)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若華認為,出版業要發揮自身優勢,構建“內容即服務”的商業模式。
閻曉宏認為,應該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創作的工具來看待,分析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了什么?!叭粢怨ぞ哒摚髡咴谌斯ぶ悄苌蓛热葜凶⑷肓硕嗌僦橇εc思考非常關鍵,高質量的提問、對產出內容的邏輯性整理、創作者的再加工,可以讓內容質量達到更高水平。”當前,技術發展的迭代速度加快、融合發展的內涵拓展,是傳統出版業、新媒體和人工智能并行發展的階段,出版業要妥善厘清不同載體的特質,找到發展的機遇和空間。
“我們將借勢和大模型公司合作,進一步構建自有知識庫,提升目標客戶需求的滿足能力和服務能力。”中信出版集團董事長陳煒介紹,中信出版集團在夯實數據基礎外,還在業務端圍繞搭建出版知識庫、構建出版知識服務新生態、打造大眾出版多模態的知識IP3個方面開展工作。在陳煒看來,大眾出版機構必須擁抱新技術、洞察新場景,成為智慧出版的嘗試者?!拔磥淼某霭鎴鼍耙欢ㄊ侨诤蟼鹘y和現代、實體與虛擬、個性化與互動性的多維空間,因而也會擁有無限創想的可能?!?/p>
“人工智能會推動出版加速向真正的知識服務轉型。”在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宏偉看來,大模型對出版機遇大于挑戰,應該積極擁抱大模型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?!澳壳按竽P图夹g突飛猛進,需要出版業源源不斷地供給高質量的數據,這就是出版業機遇所在。未來出版的數據加上大模型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服務各行各業?!?/p>
堅守對知識質量和權威性把控
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,出版業的角色并未弱化,而是變得更加重要?!敝袊霭鎮髅焦煞萦邢薰驹偨浝砝顜r認為,面向未來,出版業需要構建智能化知識生產與服務體系,培養數字智能時代的復合型人才,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傳承,推動跨界合作,構建開放共享的知識生態。“出版人需要在新技術的輔助下,堅守對知識質量和權威性的把控,保持對知識本質的把握和對人文精神的堅守。”
“人工智能在賦能出版業的時候,出版業也在賦能人工智能。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曉光表示,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法律的適應,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,增強人類的創造力和出版業的發展潛力。